作者是誰?
李志強,1996年皈依成為佛弟子,法名厚德。1998年-2003年服務於中華電子佛典協會(CBETA),完成了大正藏電子化的工程之後,滿願離開。而後,學習管理與一人一故事劇場,組建劇團,二○○七年參與若水國際舉辦的社會企業創業大賽,隨後和夥伴創立了光原社會企業。
這個網誌的內容是什麼?
這個網誌的內容是關於佛法在領導與管理中的應用,以及佛法中的領導學。
網誌將從浩瀚的佛法中抽取一絲為起點,嘗試建立可以實踐的領導方法論。並以一個佛弟子的觀點,將自己所學在佛法之中尋求應證,並渴望找出更好的方向。
為什麼會有這個網誌?
佛弟子皈依三寶時,常會發如下誓願:
自皈依佛,當願眾生,體解大道,發無上心。
自皈依法,當願眾生,深入經藏,智慧如海。
自皈依僧,當願眾生,統理大眾,一切無礙。
發願只是發願,若不能在生活中踐履,不過也只是空談。過去有幸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服務,嘗自嘲能夠為大眾深入經藏盡一分小小的心力,然而面對其他兩個願望,卻遲遲不知如何踐履。
在學習管理以及親自參與劇團工作、社會企業創業等過程中,驚訝地發現許多領導與管理的理論,似乎暗合於佛法的基本觀念,然而仔細思量,又會發現佛法所述,似有更多的可能性。因此嘗試把自己反思和學習的經驗,整理供大家參考。
佛法中的領導學和其他領導學有何差異?
依個人的觀點,佛法中的領導學和其他主流的領導學有幾點不同:
並非源於階級:
過去我們所接觸到的主流領導學,無論是源於軍隊、宗教信仰或是政治結構,常常都本於既有權力、地位或是影響力結構。僕人領導學雖然顛覆了慣有由上至下的領導模式,仍架構在一個階級的相對位置之上。佛法則本於平等的概念,不以階級為領導的本質。是一種給予的領導學:常見的主流領導學,常常是「獲取」的領導學,舉例而言,強調如何獲到授權、如何讓人跟隨、如何影響他人等等。而佛法由於修行的本質,著重在「給予」,例如對他人布施,對自己忍辱和持戒等等。強調身、口、意的行為:佛陀生處於印度嚴格的種性制度社會環境裡,提出眾生平等的概念,並指出一個人的價值並不在於出生的階級或是擁有的財富,而是在於此人的身、口、意等行為是否高尚並值得尊敬。因此對於行為本身有許多不同的建議和指導。佛法的本質即是生命的管理學:佛陀曾說,他所教導的只有苦和苦的止息。簡單地說,佛法的根本就是生命的管理學。佛弟子相信,佛陀在成為佛陀和轉輪聖王兩者之間,選擇成為佛陀,因此我們可以推論,佛陀所運用的方式,如果運用在日常生活中,或許也能帶給我們不同的啟發。是一種全人的修練:近來西方管理思潮開始大量與東方的傳流相遇,並激盪出許多火花。由於佛法除了完整的理論架構之外,更著重於時時刻刻的修練,因此領導者不只是在需要領導時才踐履這些原則,而是一種全人的修練。